贫病农妇带着满足的微笑走了本报2005年3月11日《郑秋莲,让我们来帮助你》本报记者 汪嘉林
在这个急剧变幻的时代,我们应该承担怎样的道义责任?回望2005,我们年轻的记者们,奔走在山村和海滨之间,我们为淳安的山村妇女带去生命中最后的一抹亮色;我们为来自异乡的女孩小佳要回工资,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我们在台风来临之前,帮助200名学生告别了对危房的恐惧与梦魇,以满心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深知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所做的不是恩赐,而是礼敬。你们,亲爱的公民,这是你们应有的权利。 当记者再次提笔在稿纸上写下“郑秋莲”三个字时,心中依然充满着酸楚和遗憾。是的,读者的爱心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医生们的责任心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位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命,2005年8月,病魔无情地将她吞噬。 回想起去年3月3日,这天是记者第一次走入这位淳安妇女的生活。当时郑秋莲虽然已经身患重病,但800元的年收入使她无力就医。她甚至连最最起码的止疼片都买不起,只能拖着病痛的身躯按照民间流传的偏方自己到山上采些草药了事。 可这还仅仅是这位妇女悲惨遭遇的一部分。记者通过采访从多方面了解到,导致郑秋莲走到那一步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她和丈夫杨伟(化名)生下的一名女婴。在这个闭塞的农村,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使郑秋莲在家中被称为了“下不出蛋的母鸡”,于是婆婆的凌辱,丈夫的冷眼使原本颇感生活幸福的郑秋莲陷入了终日的郁闷之中。不久,郑秋莲得知自己患了胃溃疡。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郑秋莲的家人却再一次将她推向了绝境———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丈夫拒绝为妻子支付医药费。 在对生活的一次次失望之中,原本的胃疼在经过一年的拖延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胃溃疡转成了胃癌。 《家人将她推向绝境》见报后,仅仅两天工夫,报社员工和热心读者的爱心捐款已达6000余元。 令记者再次感动的事件发生在3月12日,浙江省肿瘤医院通过本报得知了郑秋莲的不幸遭遇之后,医院信息办主任王定珠受院领导委托致电报社,表示愿意减免一切可减免的费用为郑秋莲治病。 爱心接力棒在这以后的几个月中一直不断地传递着。 虽然社会各界为郑秋莲募集了17000余元的爱心款,虽然省肿瘤医院派出了最好的医生使用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郑秋莲的生命。 “秋莲在昨天晚上已经永远地走了,但她没有半点痛苦,今天早晨当我们发现时,秋莲甚至还带着微笑……”这是8月3日郑秋莲的姐姐打给记者的一个电话。虽然我们并没有能挽回郑秋莲的生命,但我们为她做的一系列事情是有意义的,至少让这位不幸的农家妇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体味到了人间的温暖。 |